今天,非常榮幸和在座的諸位同仁、新老朋友一起討論中國經濟,我接受彭劍鋒教授邀請,參加華夏基石如此火爆的論壇活動,在這里我絲毫沒有感覺到中國經濟在低谷徘徊,似乎好像一直在高谷平穩運行。
今天討論的題目是《谷底重生的關鍵是結構調整》。之所以和大家討論這個問題,原因主要是我們目前經濟比較低迷,然而,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想最重要的一個原因還是中國經濟結構問題。
支持國家經濟增長的兩個支柱型產業已經沒落
過去支撐中國經濟增長的兩個支柱性產業。大家都知道,過去支持國家經濟增長的兩個支柱型產業當前陸續出現了問題,所謂支柱型產業就是對國家經濟增長起到巨大貢獻的產業,過去我們國家有兩個支柱型產業。
第一是傳統制造業。傳統制造業作為國家支柱型產業不僅滿足國內市場,而且對出口貿易產生巨大推動力。過去出口每年的貢獻占經濟增長3個百分點以上,都是傳統制造業的功勞,但是這個產業現在遇到突出矛盾問題就是產能過剩,而且是嚴重的產能過剩。經過研究測算,傳統制造業產能過盛的狀況在43%左右,這個產業連續5年投資增長速度回落,現在是個負數。這個支柱型產業大幅度回落導致我們當前經濟增長低迷。
第二是房地產產業。房地產作為支柱型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是它帶動一個很長的供應產業鏈帶動對國家經濟增長。例如像鋼材、水泥、煤炭都屬于支柱型產業,但是,現在也出了問題。我們對這個產業的提法叫去“庫存化”。當前,房地產投資已經連續4年增長回落。2013年投資增速為18.5%,2014年下降為10.5%,今年9月份為4%,在經濟高峰時期,房地產投資的增長幅度是國家經濟年增度長率平均為30%以上,然而,現在只有15%,因此可以斷定這個支柱型產業也出了問題。
這樣一來,過去支持國家經濟增長的兩個支柱型產業都陸續出現了問題,所以增長低迷是必然的結果。未來,這兩個產業基本上已經很難再作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支柱型產業了。
中國經濟谷底重生要靠三大支柱型產業
雖然我們很需要這兩個支柱型產業,但是就增長來講,它已經不再是支柱型產業。國家在一定時期內我們還應該有支柱型產業。未來的支柱型產業是什么?如何進行迭代?現在大家越來越共識的認識到,我們未來的支柱型產業可能是三個。
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
未來戰略性新興產業有可能成為我國新興支柱型產業。什么是戰略新興產業?就是既有戰略性,又是新興。它有兩個特點,一個是需求巨大,市場需求太小不會有戰略性;另外技術短期能夠突破,技術突破不了就不是新興。所以戰略新興產業要滿足以上兩個條件,一個是市場需求最大,一個是技術短期能夠突破。
按這兩個指標,我們對中國產業進行重新搜尋,發現當前到未來十年里,歸納戰略新興產業要聚焦八個新興行業。
戰略產業的第一個要點是新能源。
一是新能源。新能源屬于戰略性新興產業。所謂新能源就是相對傳統能源定義,傳統能源就是化石燃料,化石燃料是地球表面的植物埋到地底下,凡是挖出來有燃燒功能作為能源的就叫化石燃料,例如煤炭、石油。然而,新能源是非化石燃料,主要包括四個種類,一個是風能,一個是水能,一個是太陽能,一個是核能,把這四個統稱為新能源非化石燃料。
二是可再生能源。主要有兩個,一個是風能,一個是太陽能。按照環保主義者認為水能不能作為可再生能源,因為水資源是有限的,那么,可再生能源剩下風能和太陽能,而且風能與太陽能對技術的要求過高,發電成本高,消費者無法接受。當前兩個解決辦法,免交土地所得稅與財政補貼暫時都行不通。
三是清潔能源。清潔能源范圍更大一些,包括所有新能源加一部分傳統能源,像液燃氣、天然氣,雖然是傳統能源,但清潔性很好,因此也歸類為清潔能源。
今年8月,我花了一段時間對新能源做了實地調研,發現水能開發空間不大,因為我們開發的差不多,國內水資源版圖,剩下可能就是雅魯藏布江這個流域,這個流域不好開發,一個是高發地震帶,另外它涉及到南亞和東南亞的母親河生態問題,很難有大幅度開發空間,因此,水能的空間很小。那么風能和太陽能,可再生能源這部分,現在現實投資的機會沒到,所以探索性投資。因為開放風能和太陽能當前遇到瓶頸問題,一個問題是它的發電成本太高。遠遠高于傳統能源的發電成本,成本太高,消費者不會接受,消費者會尋找在經濟上最便宜能源消費。所以要把它的發電成本降下來。解決措施行不通。目前提了兩個辦法,一個辦法是免征土地使用稅,一個尋求政府補貼,當前,這兩個辦法幾乎都行不通,地方政府不接受這個建議,他認為我辦了一個光伏電廠,我不收費干什么。
最近,我到河西走廊調研,光伏項目在戈壁攤上,根本沒有用,但一建起來就要收費。我說這個地方本來就沒有用,為什么收費?當地人告訴我,你是搞經濟學的,你應該比我們清楚,沒有使用價值就沒有價值,有了使用價值就有價值,所以我們要收費。
另外是財政補貼,補貼你來使用它,財政補貼有問題,錢從哪來,補貼多少,根本確定不下來,基本上補貼不到位。所以光伏企業都抱怨,說話不算數,說好的補貼不給,這個錢從哪來,補貼多少是比較科學合理的也說不清楚,補貼這個方法也不行。技術上短期內難形成突破。真正要把風能和太陽能的發電成本降下來只有靠技術,技術降低成本,技術目前的方向幾乎是不大,看不到方向在哪里。
第二是這種風能和太陽存在間歇性和不可持續性的特點。有風就有電,有太陽就有電,沒太陽就沒電,風大電就多,風小電就少,太陽強電就多,太陽弱電就少,當前市場對能源要求是可持續性,但間歇性與不可持續性的固有矛盾抑制對該能源的開發。后來有人提出來要有一種技術才行,就是儲能技術,這個技術突破的話就可以穩定下來,但是儲能技術現在似乎也看不到一個方向。不少企業給我打電話說魏杰老師我們的儲能技術很快突破。我去看基本都是紙上談兵,我后來才知道全世界都在為儲能技術奮斗,全世界都想突破這個技術,暫時看不到方向。這是第二個問題。
第三個問題技術路線定位一直在搖擺。比如太陽能,到底搞多晶硅,還是搞薄膜發電,咱沒有明確定論。我去參加會議的時候,搞多晶硅的說薄膜為前提,搞薄膜的告訴我多晶硅為前提。我說你們如果不能回答兩個問題,你們很難說服投資者投資。一個是江蘇無錫尚德為什么破產?另外一個是漢能集團的股票為什么在香港5月份攔腰斬斷,無錫尚德是搞多晶硅的,漢能是搞薄膜發電,因此,當前對技術路徑的定位,仍然在搖擺。
核能技術具備實現基本條件。這樣一來,對新能源的開發利用,這三個固有問題似乎還沒有得到有效解決,所以我的判斷它有探索性投資的機會,但沒有現實投資的條件。新能源的另外一部分是核能,當前核能出現了突破。去年以清華大學為首的21家聯合機構對世界宣布我過完成了第三代核電裝備生產,第三代就是解決安全性問題了,核電最大的是安全性問題,一怕地震,二怕沒水,第三代合計數已經解決這個問題。
最近,一家民營企業告訴我,他們參加一個投資項目,也就是第四代核技術有希望早日實現。那么,什么是第四代核技術?其實就是解決核廢料的問題,解決核廢料的技術從第四代去做。安全和核廢料問題都解決了,核裝備出口到發展中國家了,而且到發達國家,像英國。這次習總書記去訪問英國,和英國簽署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協議,中網核已經在英國開始投資建核發電廠,我們技術已經完成突破了。我發現新能源這部分似乎只有核電這部分擁有大規模投資的可能或條件,現實投資條件已經完全具備了。這樣一來大家看到,我們提新能源水能的投資空間很小,風能和太陽能是探索性投資,只有核能大規模投資。在座的企業如果要進入這個要點,一定注意它的現實情況才行。
我8月份整整花了一個月的時間研究與探索這個領域。因此,轉變戰略產業的第一個要點是新能源。
戰略產業的第二個要點是新材料。新材料屬于戰略新興產業,未來好多產業的提升是靠新材料實現的。習總書記訪問英國,專門看了石墨烯實驗室,這里的項目是對高強度的新材料,納米材料的研究。未來中國的許多產業提升是靠新材料來完成。像類似天津爆炸我估計未來不會產生了,因為這一種化學品,尤其這種燃燒,不能用水來滅它的,就是一種材料打過去一個薄膜一蓋就完了,所以新材料。未來消防隊的滅火材料不能光是水,可能包括一部分新材料,就是用這個去發展的。當前,新材料已進入很大的投資空間和方向。新材料是戰略性產業的第二個要點。
戰略性產業第三個要點是生命生物工程。當前,市場對生命生物工程需求巨大,涉及到農業、醫療、健康等等,技術突破也比較快。生物性工程應該成為未來支柱型產業的第三個要點。
前幾天我去外地,結果碰到我一個學生,2年前我去他們那的時候,他正在搞開學典禮,辦一個體檢中心,他讓我當剪彩嘉賓,這次我過去,他告訴我已經倒閉了。為什么倒閉?現在體檢不用這種東西了,一個小提包把所有設備都提在里面了。比如說基因體檢,抽一管血就行了,抽完之后,從你的基因化驗結果得知,你未來可能容易得腫瘤或者容易得腦血管疾病,開始提前制定健康建議,早就不要傳統的體檢了。這個產業發展非常迅速。生命生物工程有巨大的發展前景,這依然成為戰略性產業的一個重要要點。
第四要點是信息以及新一代信息技術。這里指的是信息技術,信息技術目前在中國投資有三個熱點,一個是芯片。芯片我們搞不出來,我們現在每年進口芯片的錢相當于我們進口石油的錢。我們實際搞不出來,一旦突破將有巨大的市場需求。最近我發現許多私募基金進入這個領域,一旦突破以后,有很大的市場空間前景。第二個熱點是無線傳輸技術。未來的信息基本上走向無線傳輸技術,無限傳輸技術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熱點。這個技術的投資將有巨大意義。第三個是終端使用。互聯網將實現注入技術的終端使用,終端使用我們做的不錯,大量的企業都在終端使用技術上獲得突破,而且未來有市場發展空間。互聯網+醫療,互聯網+教育,很多終端使用的市場空間很大。終端使用是個投資熱點。因此,芯片,無線傳輸技術,終端使用這三個熱點投資方向非常有意義。
當前信息技術兩個沒有解決的問題。一個是大數據的問題,一個是信息安全的問題。一旦實現大數據,安全性就將進入到新的信息時代,新一代信息時代投資熱點有兩個,一個是大數據,一個是安全性。目前投資熱點很有意義。最近不少基金進入到信息安全領域,信息安全性要解決的前提是要生產量子電子計算機才行。目前的投資都在向這個方向推進。信息技術以及新的技術時代是五個投資亮點。一個是芯片,一個是無線傳輸,一個是終端使用,一個是大數據,一個是安全性,都將有巨大投資機會。這是第四個要點。
第五個要點是節能環保。節能環保在中國未來市場具有成為戰略新興產業的潛力,我國是最大的資源消費國,同時是最大的污染國,解決資源節約和污染是是個大問題,但是解決這個問題不能光靠法律和政策,最終解決是要靠技術,一旦技術突破了,它就成為一個產業。如果你什么都不能干,確實可以保護環境,但是我們還要干,但干了還不能影響環境,這就要靠技術,既然是技術解決問題,當然是一個產業。所以節能環保屬于戰略新興產業。
第六個要點是新能源汽車。現在我們汽車都是傳統能源汽車,沒法解決污染問題。德國大眾這種企業都造假,檢驗都搞了軟件讓你檢不出來。人類社會對傳統能源汽車的污染問題實際解決不了,最終將轉向新能源汽車研發,像電動汽車。國家已經把新能源汽車作為未來發展重點方向。目前規定凡是建小區的時候,一定要有一個基礎配套設施,就是充電站。現在全國所有城市都在推進基礎配套設施建設,目的就是推動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北京,有的人買了特斯拉的汽車,我去開了一下,確實很好開,一點聲音都沒有,我才知道它沒有發動機,就7塊電池,我很震驚。不要發動機,以后汽車工業怎么辦?汽車工業的特點核心就是發動機,它不要發動機了。我才感悟到一件事,戰略新興產業的發展的特點是毀滅別人發展自己。新能源汽車的研制與應用恰恰證明了這一點。
第七個要點是智能機器人。在生產領域投入使用,實際上就是工業物聯網,現在不僅是生產領域使用物聯網。當前工業4.0時代,它僅可以存在于生產領域,而且到非生產領域。像遙控飛機,未來可能發展到無人駕駛汽車,這些在不久的將來或許都會實現。
無人駕駛這不是遙遠的未來,是法律問題,萬一把人撞死了誰負責任,我坐在上面,我沒駕駛,我不能負責任,是機器人負責任,還是買機器人的人負責任?都是法律問題。
最近智能機器人用到保安系統,我最近考察了一家,有的人把這個技術用過來了,很有意思,你進樓道的時候告訴你請拿出有效證件,連說三次,我沒有有效證件,然后說請你后退五步,我還沒有動,它說你再不動,我將出手了,一拳就打過來,真來了一拳,比人還忠實。這些東西都很快的實現,我估計智能機器人確實屬于戰略新興產業的要點,未來有巨大前景,這是所謂的第7個要點。
第八個要點是高端裝備制造。當前,高端裝備制造對我們而言屬于稀缺資源。像醫療裝備,比如核磁共振。北京應該算發達的城市,搞核磁共振檢查有熟人關系還要排隊,還要一兩天,問題根基所在就是我們對于高端產品,短期內生產不出來,市場供不應求。
最近我碰到一個企業老總他說他準備生產,因為核磁共振基本是系統,他們擁有系統化,現在缺的是一個擁有生產這個設備技術裝備的人才,因而他說技術專利保護性,要找這個人就得生產。而且告訴我,他們生產后賣的價格比美國便宜40%都有很高的利潤,美國對我們基本是壟斷價格,這個一旦完成要有很大的市場價值。
總體來講,目前我們所討論的戰略新興產業大致是這樣八個要點,這八個要點不斷的發展,逐漸讓戰略新興產業成為我們國家的支柱型產業,上述我們判斷未來,有可能成為支柱型產業的八大戰略新興產業。
經濟低迷源于原來支柱型產業難以為繼
總體來看,目前判斷中國結構調整,原來的支柱型產業逐漸將不再作為支柱型產業存在,新的支柱型產業將要起來,歸納就是三個產業方向。戰略新興產業服務業、現代制造業,未來這三個新的支柱型產業發展起來以后,將代替原有兩大支柱型產業,繼續推動中國經濟高速增長。而目前處于經濟結構調整階段特殊時期,這些產業還沒有成為支柱型產業,正在發展和上升期,但是原來支柱型產業已經很難維持了,所以導致經濟低迷。
而目前為止,大家看到我們的發展方向就是盡快讓這三個新興產業快速發展起來,原來支柱型產業“傳統制造業和房地產產業”將逐漸轉向常態型產業,因為國家還需要這兩個產業發展,因為它涉及到我們的民生,吃、穿、住、行,都來自于傳統制造業和房地產業,但是它將不再是支柱型產業,所以逐漸要轉向常態型產業轉型,但是,目前轉型的壓力還是非常大。
我有一次調研跑到傳統制造業房地產產業,都是苦不堪言,有人問我魏老師你有辦法嗎?我說沒有辦法,這種情況相當于經濟危機,經濟危機就是產能過剩危機,這種辦法的處理一般都很艱難。當然,國家要出一些政策,比如推動國際產能合作,推動國際產能合作等于把一部分產能推向國際,來緩解這個產能過剩的壓力,但是最終的辦法還是要靠自己內部經濟結構逐漸轉型才能解決。像房地產行業,最近我跑了一個企業,半年時間沒有賣掉一平方米房子,我說你干脆別搞了,把這銷售團隊解散吧,運營成本太高,轉向資產管理公司得了,得自己運作才行。有人老等著什么時候救,這次沒法救,因為沒有市場,有市場可以救,一旦沒有市場就沒法救。最近我跑這兩個產業,我感覺他們壓力確實非常大,實際上3年前的時候,我有注意產能過剩的問題,中國市場不是永遠存在的,而一定會在供需關系上出現一個新的結點,現在壓力都很大,但是沒辦法,只能靠分步突圍來逐漸轉向一個常態型產業,就看誰熬的起。有的企業賠5年倒不了,有的企業賠2個月就倒了,最后剩下的就是5年倒不了,熬過來了,轉向常態型產業。所以目前傳統制造業房地產不是看誰能賺錢,是看誰能賠得起,最后將成為我們常態型產業的主要企業。
產業結構調整將迎來全球機遇
目前正處在這種結構調整期,日子很艱難,我們這個標題是谷底重生,我覺得重生有好多辦法,有許多事要做,其中一個就是要完成結構調整,結構調整完成之后,當然,中國經濟將進入下一階段的發展。而且一旦結構調整完成,中國經濟在結構上將接近發達國家,我們什么東西都能生產出來,將接近或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這次谷底重生雖然壓力很大,但是未來前途很光明,一旦完成之后,我們的經濟結構將進入發達國家序列。對我們來講,這次谷底重生將不是一般性的重生,而是做更大的調整與顛覆,期待結構性調整對未來經濟帶來更大的提升。
(來源:全球五金網)